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古港
闲话潮汕文化
(2012年旧文)
文/李丛
说起潮汕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澄海樟林人,我不妨先从樟林说起,为各位简单描述一下“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古港。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樟林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代万历年间,近海渔业大有发展,这里迅速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自此之后,樟林开始名扬潮州。到了清代中期,在汕头开埠之前,云集着大量对外通商的“红头船”的东里镇樟林古港,就是一个驰名中外的商品集散地,是闽、西、赣、南和粤东地区的对外贸易“通洋总汇之地”,由于地处韩江的出海口又被誉为“海河交汇之墟”。由于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故有“红头船”之称,因而樟林古港也自然而然被称为“红头船的故乡”。自1782年至1868年期间,从樟林古港到泰国的侨民就达150万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讲,樟林古港遗址是研究诞生华侨文化之圣地。
潮汕名胜——潮州湘子桥
潮汕名胜——潮州韩文公祠
潮汕名胜——澄海樟林西塘
仅仅在澄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曾经诞生了“潮州前八贤”中的卢侗、张夔和“潮州后七贤”中的唐伯元;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民国时期版画家陈普之、数学家黄际遇、史学家吴贯因、哲学史学家杜国庠;“海外华人第一国王”郑信;巨富陈慈黉;爱国华侨谢易初、蓝健龄;散文家秦牧、书法家王鼎新、语言学家林伦伦、古文字学者陈伟武和陈斯鹏、潮剧泰斗姚璇秋;国画家赵世光、蔡仰颜、许钦松、陈训勇、陈映欣;雕塑家唐大禧以及原海南省委书记、著名诗人许士杰等一大批名人志士,甚至,还曾有资料记载,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女士,其祖籍也来自澄海。如果加上潮汕其他地区的显赫人物,那就更加不胜枚举了,如华人首富李嘉诚、 “性学专家”张竞生、国学大师饶宗颐、慈善家林百欣、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革命家澎湃、军阀首领陈炯明、音乐家马思聪、民俗学家钟敬文;画家人数最多,有刘昌潮、陈大羽、王兰若、李开麟、林墉、林风俗、方楚雄等大家(此处实在太多,只能省略)。
国学大师饶宗颐
华人首富李嘉诚
音乐家马思聪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潮汕文化不但渊源深远,更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如今潮汕人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诸国为多,其分布范围大约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都、重庆、武汉、厦门、海南、北部湾、西安、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尼、菲律宾、澳门、法国、美国、澳洲、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南非、缅甸等地。尤其在广州这个“花城”之都,更有“满城尽是潮汕佬”之景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潮汕人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底蕴和性格特征呢?这就要先了解潮汕的地理位置。潮汕包括汕头、潮安、揭阳、汕尾、潮阳、普宁、陆丰、澄海、惠来、丰顺、海丰、饶平、揭西、陆河、南澳等15个市区或县城的总和,总面积大约10346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大约近2000万,由于人多地少,素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由于潮汕环山抱水,气候宜人,因此成为南迁汉人对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这里商业气息浓厚,有着漫长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另外两大商帮为山西商帮和徽州商帮)。据说现在潮汕华侨的总数达1100多万(包括侨裔在内接近1700万),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5000万名华人中,潮汕人竟然占了30%以上!
了解潮汕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之后,我们便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潮汕话。
古汉语的活化石——潮汕
对于外地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鸟语
说起潮汕话(据说最正统的说法应该是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语系次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对于外地人(除了福建人、厦门人和台湾人之外)来说,简直比听天书还难上一万倍。我常常怀疑潮汕话很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学、最难懂、最难翻译的一种语言。说它最难学,是因为它的声母分为双唇音、齿龈音、软腭音、喉音四类;韵母总共有五十九个之多;声调竟有八个(普通话只有四个),即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而调型为中平、高降、降升、低入、高平、高升、低平、高入。说它最难懂,是因为他的发音与大多数语言简直南辕北辙,极少有相通之处。并且很多时候它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竟然有几十种截然不同的读法和说法,意思大抵相近却又有些极其微妙的区别。甚至潮汕话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读法,有时候只是相隔一个乡或者一条河,两地居民的发音就已经有了一些区别。比如像潮阳的一些地区与澄海的一些地区的居民,虽名义上大家都是潮汕人,但彼此沟通起来还真是有一种对牛弹琴的感觉。说它最难翻译,是因为潮汕话确实太土太俗了,土得令人有些闻风丧胆,俗得令人有些不敢恭维,外地人无论说怎么粗俗的话,在潮汕人看来都是小菜一碟。由于太土太俗,所以很难找到另外一种确切的语言来代替,把潮汕话比较精确地翻译成其他语言,无疑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潮汕传统习俗——营老爷
潮汕传统习俗——赛大猪
潮汕传统习俗——英歌舞
潮汕传统习俗——蜈蚣舞
潮汕传统习俗——双鹅舞
不过正由于潮汕话这个特点,曾经还在军事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据野史记载,当年越南战争为了避免被敌人破译情报密码,所以规定一切情报密码都使用潮汕话,结果所向披靡,屡试不爽,被后世引为美谈。
由于潮汕话与众不同,潮汕人一旦习惯了这种奇怪的说法,一说起普通话来就立刻露出马脚,贻笑大方了。凡是与潮汕人打过交道的外地人,应该对潮汕人的“潮汕普通话”印象十分深刻,潮汕人的普通话确实极不普通,更令人不敢恭维,这种普通话不但发音极其不准确,而且听起来特别别扭,特别难听,很多时候,潮汕人说普通话说得自己都有些心虚。基本上,潮汕人只要一开口,外地人就知道他肯定是潮汕人(其他的潮汕人也能听出是老乡),这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鸟语=潮汕话?
与其他地方的人一样,潮汕人也有自己特别的爱好。几乎所有与潮汕人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发现,潮汕人酷爱喝茶。潮汕人喝茶十分特别,他们不像北京人那样喝大碗茶,不像成都人那样喝盖碗茶,也不像广州人那样喝早茶或者晚茶,他们喝的是工夫茶。何谓“工夫茶”?以我的理解,其原因有二:一是指喝茶必须掌握一定的冲茶功夫(即技巧,泡功夫茶是需要技巧的),二是指喝茶需要花费较长的功夫(即时间)。所以有人说,喝潮汕工夫茶时,冲茶的时间远远超过喝茶的时间。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更令外地人匪夷所思的是,潮汕人平时喜欢喝茶也就算了,连他们到外地出差、住宾馆、旅游时,都经常要自己带上一整套的茶具和茶叶,每到一处屁股还没坐热,几乎第一件要完成的事便是烧开水泡热茶。甚至,就算有人上门找麻烦,主人也不忘先让对方先喝杯茶再慢慢说,这种经典的喝茶方式和茶文化恐怕在其他地区绝无仅有。
在潮汕,有一种茶叫:工夫茶
潮汕人除了喝茶,还喜欢吃。一说起吃,潮汕人更是有理由自豪得藐视一切。潮汕有闻名全国的小吃、海鲜和特产,其种类之多,恐怕没几个潮汕人敢拍拍胸口说自己百分之百吃个透。澄海的卤水狮头鹅、猪头粽、鸭母捻、猪场涨糯米和朥糕、汕头的牛肉丸、老妈宫粽球和鲎粿、南澳的后宅妮、揭阳的隆江猪脚饭和普宁豆干、潮州的砂锅粥、冻肉和咸水粿、汕尾的甲子鱼丸和米花糕……至于各地都比较盛行的粿条、鼠壳粿、红桃粿、朴籽粿、猪脚圈、蚝烙、鱼饭、杂咸(类似外地的凉菜,但内容和品种丰富得惊人)等等,样样都美味爆棚,令人垂涎。曾有好事者统计,仅仅潮汕之传统小吃,大约就有四百多种。至于吃法,更是考究、偏执得近乎变态:吃西瓜要洒盐水、吃杨梅要抹盐巴、吃桃子要浸甘草汁、吃番石榴要放南姜末和酸梅酱、吃鹅肉要蘸白醋、吃鸡肉要蘸桔油或豆酱、吃蚝烙要蘸鱼露和胡椒粉……甚至一道普通得无法普通的早餐配菜“酱油煮肉末”,就美味可口得令人几近窒息。
澄海卤水狮头鹅
汕头牛肉丸
隆江猪脚饭
汕头老妈宫粽球
汕尾甲子鱼丸
潮汕鼠壳粿
潮汕红桃粿
由于潮汕吃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潮汕人十分喜欢请客,特别是对外地人,其热情之程度也是人人皆知。所以很多外地人一旦被潮汕人请吃饭,一定会吃得饱、吃不完。并且传统潮汕人请客都习惯在自己家里,因为他们对“家”的观念特别强烈,认为在家吃饭才是最体面、最温馨的事情。这一点与同样是广东人的广州人就大相径庭了。广州人喜欢到外面的茶馆、餐厅和酒楼吃饭,特别在节日更是如此。早些年,在潮汕地区,每逢节日所有的茶馆、餐厅和酒楼总是冷冷清清的,甚至大多数关门,因为此时的潮汕本地人几乎都是聚在家里吃团圆饭,不可能到外面聚餐的。当然,这种现象现在倒也慢慢有所改变,估计是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现在潮汕人在节假日也喜欢在外面吃饭,因为在家做饭确实比较费事,不但要买菜、做菜还要洗碗,而在外面吃饭多方便!吃完饭付了钱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
潮汕蚝烙
潮汕炒粿条
潮汕鱼饭
潮汕杂咸
说起潮汕的文艺事业,在整个广东地区也毫不逊色,他们有独树一帜的潮剧和潮语歌曲,有幽默诙谐、语韵奇特的小品、相声和讲古,还有源远流长游龙、舞狮、蜈蚣舞、英歌舞等习俗。值得一提的是,在美术方面,几乎在整个岭南画派中,那些大有作为的画家大多是潮汕籍画家,这一点都是有目共睹的。
潮剧泰斗姚璇秋
潮剧名丑方展荣
潮汕讲古奇才陈四文
潮汕小品代表演员赵曙光
当然,潮汕人也有不少陋习,譬如特爱面子。爱面子虽是中国人的强项,但潮汕人的爱面子估计是全中国数一数二的,请客吃饭就是其中一例。哪怕当事人经济拮据寒酸、家境贫困得如非洲灾民,也要装模作样摆酒设宴,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才算得上有派头。每逢过节,也要互相炫耀自家祭拜的鸡鸭鱼虾是否够大够多,否则总会担心遭到邻居们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越来越喜欢攀比各家的财产和作为。譬如对于谁家的孩子赚钱多,谁家的孩子有出息,更是成为潮汕人(特别是潮汕妇女)茶余饭后聊天八卦的热门话题。
潮汕人的迷信也是出了名的,逢事都要请人算命、卜卦,他们管这叫“问老爷”。因此,潮汕人在求神拜佛做红白喜事方面也是多得数也数不清。
潮汕人最重视的事之一:拜老爷
传统潮汕人对外来文化比较排斥,因此他们的文化十分纯粹。在排斥外来文化的同时,他们也排斥外地人(其实是外省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管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叫“外省仔”,这种称呼多少有些小瞧人家的意思。所以以前潮汕人很少会娶个外省人做老婆或者嫁给外省人做媳妇,即使偶尔有之,也会遭到大多数潮汕人不同程度的冷嘲热讽。当然这些陋习正在慢慢地改变过来,但潮汕文化根深蒂固,要彻底改变恐怕不是一朝半夕的事。
甚至早年大多数潮汕人还有重男轻女、大男人主义的倾向,以致曾受到社会各界不同程度的批评。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但过去这种阴影还是活着大多数外地人心目中,以致曾有一本批评潮汕人的书叫《嫁人不要嫁给潮州人》。笔者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潮汕人,可以负责人地说,现在年轻一代的潮汕男人已经脱胎换骨,要么就是对妻子百依百顺、宠爱有加的好丈夫,要么就是对宝宝百般呵护的好奶爸。
重男轻女,几乎成为很多外地人对潮汕人“口诛笔伐”的重要理由,但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个误会
从某种角度来讲,潮汕的男人只分两种,一种是不会做饭的男人,另一种是厨艺超群的男人。而潮汕女人则似乎只有一种,并且一直在外界享受着贤惠、顾家、勤劳、心灵手巧等好名声。
更为有趣的是,很多潮汕在家乡时,彼此之间可能互相看不惯对方,甚至可能反目成仇,但一旦他们外出打工或者创业,则立即变得十分团结,可谓一致抗日、一致对外。这种情况在其他种族中似乎也较为少见。
潮汕人对家庭和团圆的观念极其重视
以我多年的观察,潮汕人的性格总是处在矛盾之中。可以总结为:冲劲与保守并存;勤劳与安逸并存;野蛮与亲情并存;圆滑与务实并存;豪爽与计较并存;团结与分裂并存;文化与商业并存。
产生这些复杂的因素,可能是由于潮汕近海,崇尚海洋文化,因此潮汕人骨子里有一种冒险精神与冲劲,也形成了比较吃苦耐劳的属性,而浓郁的当地传统文化又使他们在某些观念中表现得较为保守,这是其一;由于勇于冒险,敢冲敢拼,因此潮汕人给人感觉霸气侧漏,多少有了一些野蛮的成分,同样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较重,所以野蛮之中又多了一份亲情,这是其二;潮汕人的思维是开放式的,对外充满扩张性,这种思维也导致了潮汕人善于经商,毕竟“无奸不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就比较圆滑世故,但豪爽的性格又让他们多了一份义气和担当,这是其三;潮汕人对本土传统文化极其痴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极强,因此在经商的同时,也不忘对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和浸淫,因此在商界及文化艺术界涌现出了大量人才,这就又形成了文化与商业并存的局面,这是其四;最后,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文化基因,导致潮汕人有一种普遍的“人格分裂”,这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既团结又分裂的原因所在。
潮汕人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恐怕这世上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现代的潮汕,在整个广东来说还是比较发达的,譬如有汕头的经济特区、澄海的玩具城、潮州的八景名胜古迹及南澳的海滨旅游胜地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总之,潮汕人和潮汕文化是永远都读不完、道不尽的,只有那些长期生活在潮汕地区的人们才能充分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2012年1月13日
本公众号作者简介:
李丛,1985年出生,广东澄海樟林人,结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花鸟画系高级研修班,早期以写意公鸡和工笔草虫见长,后旁涉山水及人物。现为职业画家、自由撰稿人,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及联展。擅长写作,曾为业界多名书画艺术家撰写过艺术评论和画册序言,已著有各类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原为《广东书画艺术》杂志执行编辑兼评论部主笔,现为湖南《艺术中国》杂志驻广州工作站站长、中国手指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画家协会理事、广东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小洲艺术家协会理事、“汕尾时代网”特邀艺术顾问。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