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一座充满热血与活力的革命之都。作为大革命时期的中心,中共中央驻地曾于1927年迁移至武汉。同年11月13日,在距离武昌城不远的黄安县城(今红安)同样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起义。在这场人民起义背后,有一位革命领袖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黄麻起义相关影视作品剧照
92年前的今天,在黄安、麻城爆发的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动的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它也揭开了鄂豫皖地区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发挥了先导作用。
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1920年秋董必武参与创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随后参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省委委员。作为湖北早期革命党人领袖,董必武频繁奔波于黄安、麻城两地动员群众参加革命,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和指挥这次起义,但从起义的酝酿过程来看,他居功至伟。
董必武(1886.3.5~1975.4.2)
黄麻起义的指路明灯
1920年3月,董必武、张国恩在武昌涵三宫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以此为阵地传播马列主义。黄安籍学生董觉生、王鉴、雷绍全、戴克敏、戴季伦、王秀松、汪奠川等数十人曾先后进入该校学习。其中的戴克敏后来成为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董必武还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刊物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问题论文集》《新青年》《共产党》《向导》《武汉星期评论》等介绍到黄安,传播到乡村。马克思主义书刊的流传,使黄安人民领悟了革命道理。这些传播火种的工作,可以说是黄麻起义的最初酝酿。
董必武创建的武汉中学遗址
革命党人的骨干培育
1923年,董必武在武汉中学亲自组建了黄安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党的黄安工作组,旅省黄安籍学生王鉴、董觉生、雷绍全等都是党的黄安工作组成员,他们被派到黄安开展工作,党组织从特别支部发展成县委。
1924年他又组织了中共麻城工作组,到麻城开展革命工作,创建党的组织。黄麻起义的一系列领导骨干,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汪奠川、王秀松都是由董必武选派和培育的,潘忠汝曾经就是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
武装斗争的理论先声
1927年3月4日,董必武在湖北省农协代表大会上接见黄安代表时就提出建立农民武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月4日,在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召开的孙中山纪念周会上,董必武提出了“凡是革命非武装不可”的论断,这与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论断不谋而合。董必武提出武装斗争理论,指导和支持黄安农民运动,建立农民武装,是后来黄麻起义成功的关键。
黄麻起义相关绘画作品
革命领袖的时代号召
黄麻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是以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的名义进行的。起义队伍以董必武的名义向贫苦农民宣传发动武装起义,县南的詹才芳、王秀松、李先念等人以董必武的名义出布告、发传单。他的名字逐渐成为号召群众的旗帜,他也成为起义队伍的精神领袖。
黄麻起义势如破竹
将近一个世纪的征程,乾坤再造,物换星移。史诗般的黄麻起义,在历史永恒的清晰中铭刻着人民永远的感恩和牢记,早已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黄麻起义92周年,感念董必武及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编辑:王俐文
责编:陈海索
评论区